談#E、#B替代音的使用時機

上一篇談「第4孔與第5孔C的選擇」引起小小的漣漪,這次來談半音階口琴另一個更具爭議性的話題 #E 與 #B 替代音的使用」。

如果你問我甚麼時候應該使用替代音?其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唯一有訂下規則的只有 Tommy Reilly 曾在他的教材中提到:半音階上行時F應該吹#E,半音階下行時F則仍吹F不吹替代音,這樣演奏起來會更流暢。

大家都知道 Tommy Reilly 原本是學小提琴的,所以他經常將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應用在口琴演奏上。以 Gordon Jacob 的《Five Pieces》為例,在第二首《搖籃曲 Cradle Song》一開始前三個音 F-C-C,第二個 C 他是吹 #B,同樣的兩個音一吹一吸,模仿小提琴的上弓下弓,將兩個音分開來。第二行的 C-F-F 也是一樣,第一個 F 吹 #E,把口琴的吹吸音當作小提琴的上下弓將聲音分開。

註:Tommy Reilly 的記譜法是在替代音上打個小圈圈做記號。

Robert Bonfiglio 則特別注重樂句的型式(Pattern),他認為樂句的型式應該統一,不可輕易改變。以 Mozart 的 Trio KV 498 為例,第二樂章 Trio 一開始剛好就是一個很經典的範例:

註:Robert Bonfiglio 的記譜法是在替代音上打個小勾勾做記號。

樂句 A、B、C、D 剛好都是同樣的演奏型式:吸-吸-吹-吸,唯一可以吹替代音的只有樂句 C 的 E-F,這裡有些口琴演奏者常患一個毛病,以為儘量把樂句連起來越好,所以選擇吹 E-#E,殊不知這樣反而把音樂進行中的固定節奏打亂了。這一點我們在上一篇黃青白的《Lip Biting》中也曾提到,這裡各位可以試著連續吹奏樂句 A、B、C、D,如果把樂句 C 的 E-F 吹成 E-#E,是不是聽起來怪怪的呢?也正好呼應這次文章的標題,也是 Bonfiglio 上課中常講的一句話 “Play music, not the harmonica.”  半音階口琴演奏者常會習慣性地使用按鍵的機械特性,濫用 #E、#B 等替代音,結果造成樂句節奏的凌亂,失去音樂原本應有的模樣。

樂句 E、F 剛好又是另一組對稱的模式,這裡樂句 E 的 C 應該吹 #B,這樣樂句 E 與樂句 F 整個呼吸的節奏就一致了

除了音樂的Pattern,替代音也可用來幫助調節呼吸。以這首三重奏第三樂章結束前的這個長樂句為例:

如果按照樂譜的表情記號演奏,C 吹 #B ,全部都是吸氣剛好可以把樂句連貫起來,一氣呵成。但問題來了,這麼長的樂句,而且都是吸氣,最後氣可能吸太滿了,所以在這裡 Bonfiglio 的處理是 C 吹#B,但 F 吹 #E 來幫助調節呼吸。

以上都是演奏古典音樂時特別需要留意的地方,演奏流行音樂時因為歌詞或滑音的關係更喜歡使用替代音。演奏降D 大調音階 (bD – bE – F – bG – bA – bB – C – bD) 所有口琴教材都是教你按著按鍵,直接照C大調音階的吹奏模式演奏即可 (#C – #D – #E – #F – #G – #A – #B – #C)。但一次在口琴論壇上看到美國口琴家 Winslow Yerxan 提到有次他訪問 Toots ThielemannThielemann 說他吹奏降 D 大調的樂曲時不吹替代音,也就是 F 仍是吸氣 F (不吹 #E)、C 仍是吹氣 C (不吹 #B),為什麼呢?他也沒解釋,就留給大家自己去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