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其他口琴家, Tommy Reilly 的音色變化顯然更為豐富而且有層次,當然抓住這個機會,我也不忘問他那豐富多變的音色是怎麼做出來的?只見他遙望遠方、充滿禪意地慢慢吐出 “Imagination!” 就句點我了。這個單字我思考了20年、實驗了20年,終究還是沒有找到答案。在Uwe Warschkow 的《Harmonica Lessons with Tommy Reilly》有整整4頁的篇幅是在討論 “Tone Colours”,可見大家的問題都一樣。
不過 Uwe 書裡還提到 Reilly音色不僅僅是技術的問題,而且還牽涉到演奏者生理結構與心理及精神狀態。他認為 Uwe 是一個冷靜認真的人,所以不自覺地對音色的要求也會力求完美。 “But music is not notes, music is feelings.” 既然是感情就會有喜怒哀樂,就不該是只有單純一種所謂完美的聲音。所以要是做不出像 Reilly 那樣豐富的音色變化,至少可以安慰自己是個『單純正直』的人。
在討論不同口琴的音色時,新加坡好友鄭章明 Cheng Jang Ming (YouTube 古典半音階口琴演奏點閱率唯一破百萬者) 也跟我提過類似的道理,每個人潛意識裡對口琴音色都有某種既定的想法,所以不管你吹 Polle 銀口琴或是Easttop,都會朝著內心追求的音色去發展,最後聽起來都是一樣的。
Tommy Reilly 不僅音色變化豐富,他還擅長模仿其他口琴家的演奏。 Uwe 提到有次在 Reilly 家中聽他過去的演奏錄音,其中卻混著一首 Jerry Murad’s Harmonicats 的“Peg O My Heart” 讓他感到非常疑惑; Reilly 笑著說 Murad 是他的好朋友,Harmonicats 的唱片他大多聽過,剛好有齣電視劇找他錄音,製作人非常屬意 “Peg O My Heart” 這首曲子,還找來一位手風琴家跟他搭配,要求 Reilly 要吹得跟 Murad 一模一樣。後來 Murad 到他家中作客,他還特地送了這卷錄音帶給他, Murad 聽完當場笑著大罵「你這個渾蛋!」
到底模仿得有多逼真已不可考,不過可以聽聽 Tommy Reilly 錄的《Midnight Cowboy》。這部1969年發行的奧斯卡最佳影片,電影裡的主題曲大家都知道是 Toots Thielemans 吹的,但後來發行電影原聲帶時卻改由 Tommy Reilly 演奏,很多人不知道中間這段故事,所以常常搞錯。總之你在網路上看到聽到所有電影原聲帶的錄音或影片剪輯的配樂都是 Reilly 演奏的,要聽 Thielemans 演奏這首曲子只能看電影或聽他現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