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琴的和音效應 (Combination Tone) June 13, 2021 / 陳冠斌 Tartini Violin Sonata in G minor ''Devil's Trill Sonata'' 有次在家裡練習半音階口琴的三度和音,自我陶醉了一陣子,我生命中至高無上的音樂古魯──老婆大人──又開金口了「你練三度音就吹三度音,為什麼還要加一個低頻的聲音?」「我沒有啊!我就只吹三度音啊!」不過仔細一聽,沒錯,除了三度音之外,似乎總是伴隨著一個低頻的聲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開始我懷疑是自己的手包得太緊,所以吹出去的氣流倒灌回來啟動了低音簧片的震動。但實驗幾次,發現放開雙手時低頻依舊存在。這個疑問一直在我心裡魂縈夢迴,百思不解;而且我發現在練習長音時好像也有聽到類似低頻的聲音,有時甚至懷疑自己有幻聽。直到有一天聽到一首有趣的小提琴曲《魔鬼的顫音》,這首曲子小提琴比賽時常有人演奏,於是查了一下樂曲的背景,作者塔替尼 (Giuseppe Tartini, 1692~1770) 是與巴赫、韓德爾同時期的義大利作曲家及小提琴家,除了作曲與演奏,他更發現了聲學中獨特的「和音效應」 Combination Tone。「和音效應」簡單的說就是兩個聲音結合在一起時,會產生兩種類型的組合音:和音音調 (Sum Tones),其頻率是這兩個聲音的頻率之和;差頻音調 (Difference Tones),其頻率這兩個聲音的頻率之差。我吹奏三度音時,所聽到伴隨而來的低頻聲音,其實就是「差頻效應」的結果。我拿調音器實測,證實這個理論是正確的。比如我吹 E-C 三度和聲:第10孔 E6 的頻率是1312 Hz,第9孔 C6 的頻率是1041 Hz,但兩孔一起吹時調音器顯示的不是 E6 ,也不是 C6 ,而是 C4 頻率260 Hz;剛好和 1312 與 1041 的差 270 相近 (調音器顯示的也正是 C4 偏高)。 第10孔 E6:1312 Hz 第9孔 C6 :1041 Hz 音差效應 C4:260 Hz 我使用的調音器是 Android 手機免費 app Soundcorset 調音器。調音器左上角顯示的 A4=438 ,並非我標新立異,故意把口琴的頻率調得那麼低。我吹的是 CBH 2016, 這把口琴的氣密度非常強大,簧片出廠時頻率 A=440無誤,簧板鎖到琴格上時變成 A=439 ,再鎖上蓋板以後 A=438,真是太神奇了。有了這個理論的支持,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在吹長音時,一直聽到有低頻聲音支撐的情況。我再用安卓手機免費的聲音頻譜儀 Advanced Spectrum Analyzer PRO 做測試,這個 app 當你吹奏單音時,它會顯示這個聲音所有的泛音,並且會顯示3個振幅最強的頻率。按照「和音效應」理論,這些基礎音及泛音的頻率有的相加、有的相減,全部混和以後才是我們聽到的聲音。我想有些高頻已經超出我的聽力範圍,所以除了基礎音以外,我只聽得到「差頻效應」以後產生的低音。 據說每個人的音色不同是因為泛音不同所造成的結果,改天三五好友相聚,拿這個 app 比較看看每個人的泛音列,應該會滿有意思的。參考資料:百科知識「差音」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5%B7%AE%E9%9F%B3鋼琴每個琴鍵的頻率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B%BC%E7%90%B4%E9%8D%B5%E9%A0%BB%E7%8E%87 Lessons Previous post John Sebastian 約翰 塞巴斯蒂安 (1914-1980) Next post Tommy Reilly (191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