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 of 3

機會是留給「有機會」的人

-Larry Adler與他的電影音樂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一個迷因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機會是留給有機會的人」

Larry Adler正是這樣一個幸運的人。 Adler 雖然鼓勵大家學看五線譜,但事實上他自己卻從不讀譜,因為他是聽覺型的音樂家,任何樂曲他只要聽過一遍就背起來了,所以也沒讀譜的必要,久而久之五線譜就和他不熟了。

1945年,在一次歐洲勞軍巡迴的路上, Adler 一個人在飯店大廳無所事事地彈著鋼琴,一位身影熟悉的美女上前問他「你彈的是那首曲子?好聽極了。」

「我只是即興隨手彈彈。」

「你可以把這首曲子寫

Play music, not the harmonica.

談#E、#B替代音的使用時機

上一篇談「第4孔與第5孔C的選擇」引起小小的漣漪,這次來談半音階口琴另一個更具爭議性的話題 #E 與 #B 替代音的使用」。

如果你問我甚麼時候應該使用替代音?其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唯一有訂下規則的只有 Tommy Reilly 曾在他的教材中提到:半音階上行時F應該吹#E,半音階下行時F則仍吹F不吹替代音,這樣演奏起來會更流暢。

大家都知道 Tommy Reilly 原本是學小提琴的,所以他經常將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應用在口琴演奏上。以 Gordon Jacob 的《Five Pieces》為例,在

Lip Biting 唇斷音

The following method is for serious harmonica players and tongue blockers only

1971年黃青白應邀在美國口琴協會 (SPAH) 季刊 “Harmonica Happenings” 上撰寫專欄,發表一系列進階的口琴技巧。在每一篇文章的最後,黃青白總會提到他正在準備出版一本口琴演奏教材,但我始終找不到相關資料,不知道最後是否有正式出版?如果有,還請各位先進不吝分享,以便讓大家對半音階口琴的演奏技巧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今天就先來分享這一系列專欄中,我個人認為

美國白色恐怖事件對Larry Adler演藝事業的影響

Larry Adler 紀錄片 (1930s ~ 1980s)

Larry Adler (1914~2001) 精彩傳奇的一生,大家Google都可以查得到,這裡就不再贅述。上面的紀錄片忠實呈現他自1930年代到1980年代的演出及訪問,幾乎就是他在1987年所出版的自傳《It Ain’t Necessary So》影音版。今天就來深入了解他如何被列入親共的黑名單中,斷送了在美國大好的演藝生涯,被迫遠走英國,自我放逐的故事。

Larry Adler 應該是最熱衷政治活動的口琴家,他也稱自嘲自己是“Political Anima

黃青白 vs Larry Adler vs 李勤道

古今口琴音樂會曲目對照

李勤道 & Friends音樂會曲目(2021/03/28) 於基督教台南聖教會

上次提到黃青白與Larry Adler曾於1953年五月先後在紐約Town Hall舉辦口琴音樂會,一直很好奇當年他們到底演奏些甚麼曲目?唯一的線索就是黃青白說紐約時報曾刊登他們的演出廣告,於是我訂閱了紐約時報電子報(每個月1美元)以便進入它的資料庫進行搜尋。利用關鍵字搜尋果然在1953年5月2日(六)的報紙上找到一小欄黃青白當日演出的音樂會訊息。

印象中他說他的演出廣告是刊登在星期天的報紙,所以推

“Never ever play the hole 4 C” 絕對不要吹第4孔C

-給有選擇困難的你

初學者剛學半音階口琴時,常會在該吹第4孔C、還是第5孔C之間猶豫不決。去年有機會參加李讓的半音階線上課程,記得第一期課程中就有同學提問「老師,這一句裡的C要吹第4孔?還是第5孔呢?」老師的回答是「C的後面如果接著比它更高的音,就吹第5孔C;否則就吹第4孔。」標準答案,印象中黃青白也提過一樣的論述。

一個月後進入第二期課程,一次上課中又有同學提問「老師,這一句裡的C要吹第4孔?還是第5孔呢?」這次老師的回答不一樣了「選擇時儘量以最少的移動為原則。」正解,這是更進階的答案,儘量避免不

美國音樂家工會(AFM)大罷工(1942~1944)對口琴發展的影響

1942年7月31日午夜起,美國音樂家工會(American Federation of Musicians,AFM)在主席James C. Petrillo的帶領下,對唱片業者發動全面性的大罷工。這次罷工主要是為了抵制唱片業者對音樂家的剝削,要求唱片業者須提撥更高比例的版稅給音樂家。罷工期間音樂家仍可公開表演、上廣播節目,但禁止錄製新的唱片,影響層面相當廣。本以為短時間就可以解決的罷工事件,後來竟延續了1年半仍不見結束的跡象,驚動小羅斯福總統出面要求工會相忍為國稍作退讓,但工會領袖不為所動,最後終於迫使

Confessions of Harmonica Addicts 口琴成癮者的自白

點擊圖片免費下載全書 Click Photo Free Download the Book

美國口琴黃金年代大約是從經濟大蕭條(1929~1933)時開始,那個時期最成功的口琴樂團非Borrah Minevitch and His Harmonica Rascals (約1925~1955)莫屬。當時美國最好的口琴家,除了Larry Adler曾求職被拒之外,幾乎都參加過這個樂團的演出;全盛時期甚至得組兩團,錯開路線,每天在不同城市巡迴演出。

這本《Confessions of Harmonica Addicts-A Histor

Arthur’s Theme口琴二重奏

“Arthur’s Theme”取自1981年發行的電影《Arthur》(二八佳人花公子)主題曲-“Best That You Can Do”,該曲也是當年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Pete Pedersen將它改編為口琴二重奏。

教到這首曲子時,Pete很興奮地告訴我,前幾天他跟Jerry Murad通了電話,「你知道嗎?他說他也正在教學生這首曲子。」

Pete小時候父親買給他一把10孔口琴,他馬上就上手了,但總有些音一直找不到;有天他遇到Jerry Murad,Jerry很慷慨地借給他一把有按鍵的口琴,只要把按鍵

I Play “Right”

1987世界口琴大賽(英國 Jersey) 黃青白 vs Larry Adler

黃青白移民美國的故事宛如電影《航站情緣 The Terminal》的情節一般曲折。以前讀黃青白簡介時,總是被他人在上海為什麼又可以跑到香港上廣播電台?後來又被邀請到英國演出的這一段歷史感到疑惑,以當時的交通應該是不可能做到的,最後總算在美國口琴家Al Smith的“Confessions of Harmonica Addicts”書上找到答案。

黃青白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就讀時因為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而聲名大噪,因此英國駐香港的BBC廣播電台

« Older posts Newer pos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