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陳冠斌 (Page 1 of 3)

左右開弓 Corner Switch (基礎篇)

Robert Bonfiglio – HarmonicaUK Virtual October Festival 2020

2020年10月 Robert Bonfiglio 應英國口琴協會 HarmonicaUK 邀請傳授他的口琴心法,21:36起他談到 Corner Switch 的演奏方法,特別與大家分享。Corner Switch 說穿了只是一個反覆的肌肉運動,如果學過複音口琴的和音分解,對這個技巧應該很快就能上手。

Corner Switch 適用於多孔含法,由於口琴構造的關係,與其說是4度、6度、8度跳音不如說是「3孔」、「4

口琴傳教士 Alan Blackie Schackner (1917~2013)

Alan Blackie Schackner, 1999 SPAH Harmonica Player of the Year, Courtesy of Larry Wilson

如果有機會向世人介紹半音階口琴,你會如何展現它的特色呢?這支影片就是一個很值得參考的範例。這是 Alan Blackie Schackner 1999年(82歲)獲頒《SPAH年度口琴演奏家  Harmonica Player of the Year》大獎時的現場音樂會,音樂會總共被剪輯成5個小片段,大家可自行找到其它片段。

Blackie 一生為爭取口琴應有的音樂地

長音練習 Long Tone Exercise

小犬のワルツ 和谷泰扶 Courtesy of Shunsuke Yoshida

和谷泰扶的肺活量相當驚人,年輕時他總愛在演奏蕭邦《小狗圓舞曲》(Minute Waltz, Op.64, No.1) 時於結束前飆長音,就像影片中他連續吸音 (F) 28秒後才神情輕鬆地做個華麗的結束。他最長的紀錄是一口氣可以連續「吸」音2分10秒,不過據說有次他去體檢時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肺臟竟然是一般人的兩倍大,所以要是你沒辦法連續吸音2分10秒也不必太過苛求自己。但跟 Pete Pedersen 、  Robert Bonfiglio 上課時,發

Douglas Tate (1935~2005)

Douglas Tate "Italian Dance" Live BBC TV 1980 with Janet Edwards

1967年為了提升自身演奏樂器的品質與價值, Tommy Reilly 到倫敦柯芬園找了一位銀匠幫他定制一把銀口琴,但口琴做好後卻發現沒辦法組裝, Tommy Reilly 說他後來向他的一位學生求救,世界第一把銀口琴才得以正式問世,而他的這位學生正是後來 Renaissance Harmonica 的設計者── Douglas Tate。

1997~98年間在著名的口琴論壇 Harp-L 上大家討論最熱烈的議題當屬

口琴上的TRICKS

《Riders in the Sky》 Pete Pedersen 請戴上耳機欣賞節奏會更清晰

1995年 Pete Pedersen 在日本舉辦的世界口琴大賽音樂會中一開場演奏的曲目是著名的西部鄉村歌曲《Ghost Riders in the Sky》(天空中的幽靈騎士) ,這首 Johnny Cash 的成名曲, Pete 一邊演奏一邊用手指頭在琴蓋上敲擊出馬蹄聲,讓樂曲增色不少,手鼓大師阿E應該可以編出其它更有趣的節奏。

1993年第一次參加美國 SPAH 每年為期五天的口琴節,事事都感到特別新鮮,也第一次看到很多老先生、老太太在自己

Imagination

-Tommy Reilly 的音樂變化與震音

大抵我每遇到一位口琴家都會問他們一個相同的問題「你的震音是怎麼做出來的?」但得到的答案都不是很滿意,因為他們都沒辦法告訴我一個一學就會的捷徑,哈哈!

相較於其他口琴家, Tommy Reilly 的音色變化顯然更為豐富而且有層次,當然抓住這個機會,我也不忘問他那豐富多變的音色是怎麼做出來的?只見他遙望遠方、充滿禪意地慢慢吐出 “Imagination!” 就句點我了。這個單字我思考了20年、實驗了20年,終究還是沒有找到答案。在Uwe Warschkow《Harmon

“No feeling” 沒有感情

-Tommy Reilly 對我演奏的評價

2015年10月參加茱蒂口琴樂團主辦的《台灣國際口琴藝術節暨菁英賽》,在和谷泰扶的半音階口琴講座上,他突然問「有沒有人親自見過 Tommy Reilly 本人?」 我毫不猶豫地舉手了,大概沒想到在台下盡是一、二十歲的年輕學生中暗藏著一位高齡長者,他不敢置信地追問「When and Where?」

「1998, Dartington Music Summer School, England」

這是大師最後一次公開活動,歷史上可是有記載的

Tommy Reilly (1919~2000)

A Life in Music:Vintage Tommy Reilly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揭開序幕;兩天後英國對德宣戰,同為大英國協成員的加拿大也在9月10日對德宣戰;但在這之前,年僅20歲懷抱著青春夢想正在德國萊比錫音樂院學習小提琴的 Tommy Reilly卻在8月二戰爆發前,就被蓋世太保以敵國僑民為理由當作人質輾轉拘禁在德國、波蘭、法國等地的戰俘營,直到1945年春天二戰結束前才在德國北方的呂訥堡 (Luneburg) 為英國軍隊所救出。總計 Reilly 在戰俘營裡度過5年8個

口琴的和音效應 (Combination Tone)

Tartini Violin Sonata in G minor ''Devil's Trill Sonata''

有次在家裡練習半音階口琴的三度和音,自我陶醉了一陣子,我生命中至高無上的音樂古魯──老婆大人──又開金口了「你練三度音就吹三度音,為什麼還要加一個低頻的聲音?」

「我沒有啊!我就只吹三度音啊!」

不過仔細一聽,沒錯,除了三度音之外,似乎總是伴隨著一個低頻的聲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開始我懷疑是自己的手包得太緊,所以吹出去的氣流倒灌回來啟動了低音簧片的震動。但實驗幾次,發現放開雙手時低頻依舊存在。這個疑

John Sebastian 約翰 塞巴斯蒂安 (1914-1980)

如果你到維基百科搜尋 “Harmonica Concerto” (口琴協奏曲),會發現有個陌生的名字-- John Sebastian 出現的頻率比 Larry Adler 和 Tommy Reilly 都還要多,當代作曲家為他量身打造的口琴協奏曲不論是質或量都遠超過與他同時期的兩大巨擘。這位傑出的口琴家到底是何許人?為什麼現在很少被提起呢?有人說是因為他長年旅居歐洲,加上英年早逝,所以漸漸被遺忘;我個人覺得是因為他演奏的樂曲難度太高,曲高和寡,加上這些委託創作的作品都是寫給16孔半音階口琴,並非目前古典口琴的主流,所

« Older posts